2_传输线基本理论
一、传输线方程及其解¶
1.传输线¶
传输线在电路中相当于一个二端口网络
常用传输线
- 包括平行双导线、同轴线、微带线。其横向尺寸比波长小得多,纵向尺寸比波长大得多,至少与波长可比。
- 电话网用平行双导线,有线电视网都用同轴线,平行平板波导应用丌多,其变形微带线则广泛用于集成电路
2.传输线等效电路¶
3.传输线方程及其求解¶
传输线方程:
无损传输线¶
推导过程(可展开)
无耗传输线方程解的初步解释
- k为传播常数。
- 入射波与反射波相速 \(v_p^i=\frac{dz}{dt}=\frac{\omega}{k},v_p^r=\frac{dz}{dt}=-\frac{\omega}{k}\)
- 对于无损耗线,\(k=\omega\sqrt{L'C'}\), 故波的传播速度 \(v_p=1/ \sqrt{L'C'}\)
- \(Z_c\) 为入射波电压与入射波电流之比,具有阻抗量纲,称为特征阻抗,\(Y_c=1/Z_c\) 称为特征导纳。
- 反射波电压与反射波电流相位上刚好相差180°
无色散
-
平行双导线、同轴线是无色散的。
-
这是因为,将平行双导线、同轴线的L',C'代入,得到 \(v_p=1/\sqrt{\varepsilon \mu }\),\(\varepsilon\) 与介质有关,如果它与频率无关,那么电磁波传播速度也与频率无关,这就是无色散。
有损耗传输线¶
R’与G’不再为0,这导致k和Zc将成为复数。
定义
传输线方程可以写为
解为:
给予k一些物理意义,如果将k记为 \(k=k_r-jk_i\)
得到的解为
可以看到,如果虚部 \(k_i>0\) 损耗将使得入射波振幅随z衰减,所以 \(k_i\) 被称为波的衰减因子/衰减常数,\(k_r\) 称为相位常数,表示波的传播。
二、传输线状态的特征量沿传输线的变换¶
上述,我们用电压U/电流I,或者说是电压入射波/电压反射波来描述特征线的状态,接下来,我们用反射系数、阻抗、驻波系数、驻波相位等特征量表述。
1.特征量关系式¶
推导过程(可展开)
记录三个特征量的方程
2.沿传输线变换的图示¶
假设以传播系数为k,特征阻抗为Zc为例,在输出终端 \(z=0\) 处接负载 \(Z_L=R_L+jX_L\) ,探索 \(z<0\) 的特征量
反射系数¶
终端 $$ \Gamma_u(0)=\frac{Z_L-Z_c}{Z_L+Z_c}=|\Gamma_u(0)|e^{j\varphi(0)} $$
其中,
根据公式,可以获得\(-l<0\)处的反射系数
可见,反射系数的变化只是相角的变化,随着l增加,沿顺时针转,\(l\) 增加 \(\lambda/2\) 时,相位变化重复一次。
电压、电流¶
当入射波电压幅值为1时,
可以理解为电压、电流的幅值大小在一个圆上旋转。
驻波系数与驻波相位
- 驻波系数VSWR为电压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 $$ \rho=\frac{U_{max}}{U_{min}}= \frac{1+|\Gamma_u|}{1-|\Gamma_u|}$$
- 定义第一个电压腹点为 \(d_{max1}=\frac{\varphi(0)}{2k}\), 第一个电压节点为 \(d_{min1}=d_{max1}+\frac{\lambda}{4}\) 驻波相位为 \(\(\tilde{d}_{min1}=\frac{{d}_{min1}}{\lambda}\)\)
特殊情况的电流电压分布
阻抗(导纳)¶
- 匹配时,可以得到 \(Z(z)=Z_c\)
- 终端开路,\(Z_L=Z(0)=\infty\) ,\(Z_{in}(z=-l)=\frac{Z_c}{jtankl}\)
- 终端短路,\(Z_L=Z(0)=0\) ,\(Z_{in}(z=-l)=jZ_c{tankl}\)
三、传输功率与传输效率¶
1.传输功率¶
对于无损耗传输线,\(Z_c\) 是实数,则上述第三项等于0.
这说明,传输线上任一点功率等于入射波功率与反射波功率之差。而且 \(\frac{P^r}{P^i}=|\Gamma_u|^2\)
功率容量
便于计算功率,我们根据线上任意传输功率相同,取电压腹点/节点计算。
可见,当传输线的耐压一定或者电流一定,驻波系数 \(\rho\) 越趋近于1,传输功率越大。
在这个基础上,定义传输线允许传递的最大功率为传输线的功率容量
2.传输效率¶
进一步地,利用指数函数和双曲函数之间的关系
如果传输线损耗比较小,或者传输线长度比较小,\(k_il<<1\),那么